The_Danish_Girl_Poster.jpg

《丹麥女孩》(The Danish Girl)改編自2000年大衛埃伯肖夫出版的同名小說,故事描述1920年代丹麥畫家莉莉艾勒柏的故事。

0015.jpg

真實莉莉艾勒柏的故事和電影中的描述有些出入,沒有漢斯也沒有亨里克。

1930年3月5日,莉莉在柏林接受第一次變性手術,之後至1931年間,共接受五次手術。她和妻子葛蕾塔維金納於1930年9月離婚(非電影的結局),但葛蕾塔確實一直在莉莉手術期間給她支持和鼓勵,與莉莉離婚後,嫁給一名義大利軍官,而莉莉則愛上另一個法國畫家。

025.jpg

莉莉和葛蕾塔是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結識,1904年6月8日結為夫妻,當時莉莉22歲,葛蕾塔19歲。

莉莉25歲左右時,葛蕾塔原本作畫的女模爽約未到,於是莉莉穿上長筒襪和女裝,為妻子扮女模,結果莉莉驚奇發現自己穿上女裝非常舒適,逐漸走向自己的女性人格。

28.jpg

莉莉接受第一次變性手術時已47歲,以當時的醫療技術是相當冒險的舉動,她仍執意要完成,之後為了生育能力,她再接受子宮移植手術,但發生嚴重排斥,1931年離世。後來有此一說,醫生在為莉莉移植卵巢時,發現她體內已有一對發育不成熟的卵巢,顯示她是雙性人。

0021.jpg

在丹麥哥本哈根每年舉辦的LGBT電影節(LGBT是女同性戀者「Lesbians」、男同性戀者「Gays」、雙性戀者「Bisexuals」與跨性別者「Transgender」的英文首字母縮寫),「MIX哥本哈根」(MIX Copenhagen)為紀念莉莉艾勒柏,設立了四項「莉莉獎」,分別頒發給評審團選出的最佳電影長片、最佳電影短片、最佳紀錄片,以及觀眾選出的最受歡迎電影,這也是莉莉與電影結的緣。

27.jpg

回到電影《丹麥女孩》,不得不佩服艾迪瑞德曼把莉莉演得太真實了,而艾莉西亞維坎德飾演葛蕾塔,更讓人感動她對莉莉的愛和付出。

電影演員的表演帶動了觀眾的情緒,整部電影拍攝的畫面,有風景畫的味道,呈現出20世紀30年代的哥本哈根。

17.jpg

《丹麥女孩》的劇情起伏,牽動於演員關係的情感,電影裡四個人物,各有獨特的感情觀。

014.jpg

班維蕭飾演的亨里克,在埃恩納維金納第一次穿女裝,用莉莉的身分出現在社交場合,亨里克就被她吸引,當下也親吻她,葛蕾塔看到這一幕,心裡不好受,之後埃恩納維金納就用莉莉的身分與亨里克幽會,在一次亨里克的住家,亨里克做出激情的動作,卻喊著埃恩納的名字而非莉莉,讓莉莉斷然離開,這裡可看出亨里克和莉莉的性向不同,亨里克是同性戀,但莉莉並不是,亨里克喜歡的是埃恩納,而非欲求變性的莉莉。

09.jpg

而第一個親吻埃恩納是小時候的玩伴漢斯(馬提亞斯修奈爾飾演),他一直是莉莉最想見的人,後來在巴黎,埃恩納以莉莉的身分出現見漢斯,但漢斯非雙性戀者,或許小時是頑皮好玩,被大小痛打,使他對性向的價值觀確立。

在巴黎他和埃恩納的見面所釋放的情感,像是老朋友和兄弟般的情誼,反而他的目光是被葛蕾塔吸引,只是葛蕾塔畢竟是人妻,是好友的妻子。漢斯對葛蕾塔動情,但葛蕾塔在脆弱時,才會借漢斯的肩膀肆放情緒。漢斯對葛蕾塔的情,有等待的味道。

011.jpg

最戲劇的情感,應屬艾莉西亞維坎德飾演的葛蕾塔,當她深愛的埃恩納,出現了莉莉,莉莉愈來愈顯著,埃恩納就會消失,葛蕾塔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。

喜歡畫人物的她,莉莉成了她最佳模特兒,卻也是帶走她深愛的人。當埃恩納被強制治療性向時,他難過說,這會毀掉莉莉,「這不是我的身體」,葛蕾塔漸漸放手,但也把愛情轉給莉莉,看似從異性到對莉莉同性的相愛,實質她的愛是超越性別的情感,有愛情和親情合成在一起的情感。

13.jpg

而主角莉莉則全忠於自己,在感情上,她選擇愛自己,她愛上真正屬於莉莉的靈魂,她想做一個女人,而不是畫家。

從第一次穿著女裝,喜歡絲綢的觸感,她體內的女性思維一一被點燃,她學習女人的動作和愛撫,很快就能自然散發出女人的味道(艾迪瑞德曼真的很會演,那種演技不是粗俗的偽娘演出,而是有點精神層面的帶出女性的氛圍)。

04.jpg

電影最後,運用戲劇性的手法,當莉莉在葛蕾塔的懷中說,「我終於是我自己了……」然後閉眼離世,那幕令人為勇於做自己的莉莉感到不捨。

最後在埃恩納生前最喜歡畫的故鄉峽灣風景做結。充滿著意象的詮釋,圍在葛蕾塔身上那條莉莉生前圍的圍巾,被風吹起,飄在空中……。

※繼續閱讀:在《愛的萬物論》及《丹麥女孩》電影中,具有生命力表演的艾迪瑞德曼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愛德華 的頭像
    愛德華

    愛德華FUN電影

    愛德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