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育英才無數的陳悅記老師府

在中國清代歷史上,台北市的大龍峒可說是文風鼎盛,號稱「十步一秀,百步一舉」,有人相信這和大龍峒附近有個山靈水秀的龍穴─龍峒山(位於今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),使得大龍峒的風水好有關,可是如果全說是拜風水所賜,未免太過八卦和迷信,仔細找一找台灣的歷史,就會發現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當時當地有個舉人陳維英,他畢生在教育、文化上的貢獻,深深影響著大龍峒的文風。

陳維英生平在連橫撰的《臺灣通史》有記載:「陳維英字迂谷,淡水大陸同莊人,少人泮,博覽群書,與伯兄維藻有名庠序間。……歸籍後,掌教仰山(今宜蘭市)、學海(今台北市萬華區)兩書院。同治元年,戴潮春之役,淡北震動,與紳士合辦團練,以功賞戴花翎。晚年築室於劍潭之畔,曰『太古巢』。……」

老師府的由來

陳維英的家世相當好,父親陳遜言在當時是有名的商人。早年陳維英的祖父陳文瀾從大陸同安來台,在淡水行醫,到了父親陳遜言憑著獨到的眼光,遷居大龍峒,以「悅記」為家號,經營船頭行、料館等生意,結果事業興隆,就在1807年興建的陳悅記大厝。

陳遜言希望「子孫個個賢」,禮聘名師教育陳家子弟,同時也接納其他外地想求學的孩子,陳家的子弟很爭氣,在道光至光緒年間,就出了三名舉人、十九名秀才。

在這樣書香的環境下,陳維英中舉後返鄉就決定以教化地方為職志。除親掌仰山書院和學海書院外,也大力提振文風,在許多寺廟撰聯提文,他極力培養人才,對當時北台灣的傳統教育、文化有極大的影響力,當時人都尊稱他為陳老師,而其家即陳悅記大厝就被稱為「老師府」。

多次修建的老師府

至今已有210多年歷史的三級古蹟「陳悅記老師府」從1807年陳遜言建二進雙護龍公媽廳開始就經過多次的增建和重修,1825年陳維英的兄長陳維藻高中舉人,於是增建公媽廳三進「悅記」;1832年又增建公館廳三進單護龍;到了1853年,先有漳泉械鬥,旋後又發生艋舺的頂下郊拼,戰火延燒至大龍峒,老師府遭受波及,被焚燬而重建;隨後在1879年和1958年又增建公館廳第四進「餘慶堂」和前堤右護龍。2005年再次翻修。

保有完整的建築格局

走至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的末端,你會看到一戶住宅門外有一對高高的石旗竿,這個石旗竿並不是每一戶人家都可以隨意建立的,它象徵著功名地位代,在清代考中舉人或進士才能豎立一對旗竿。不過,當時照規定舉人僅能豎立木旗竿,旗竿腐壞了,必須寫奏章,經過皇帝批淮才可以重立,遠在台灣的舉人們,因為天高皇帝遠,怕木旗竿容易損壞,就自立石旗竿。

在老師府的大埕上有一對陳維藻的木旗竿和陳維英的石旗竿,不過木旗竿因年代久遠,現僅留下夾竿石。老師府佔地共有570坪,它是由兩個合院所組成,左邊為公媽廳,右邊為接待賓客的客廳,前門留設寬廣的庭院。這個保有完整建築格局,是目前台北市唯一存留如此格局的古蹟。

李天祿也曾住在老師府

老師府在近代裡還曾住過一個名人,那是亦宛然布袋戲團的創始人李天祿,他是因為妻子陳茶是老師府人的緣故,在老師府住上了一甲子的歲月,以往每逢地方節慶,老師府大埕上都會架起棚架演布袋戲,場面相當熱鬧。

老師府的府內有一個特色就是匾額多,在門廳前懸掛有三塊「文魁」的匾額,代表著陳家曾出過三個舉人。其他庭院錯落,屋宇大都已殘破不堪,老師府已到了不得不修繕的地步,這次的整修預計一年後將完成,或許明年我們就能看到老師府完整風貌的呈現。

大龍峒是一個遺有昔日文風的地方,像是老師府、孔廟就是過去科舉時代的遺跡,許多有意思的村里名,如老師里、文昌里、斯文里、至聖里,都呈現對文的尊重。

後記:這篇文章原寫於2002年,曾刊載於觀光領隊協會的《旅人雜誌》。今稍加修改調整,放於部落格中。

陳悅記老師府

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


檢視較大的地圖 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愛德華 的頭像
    愛德華

    愛德華FUN電影

    愛德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